举报查询 登录 | 注册
  1. 首页
  2. 网事评论
  3. 专家解读|深化整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 以数据共享推进基层减负

专家解读|深化整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 以数据共享推进基层减负

发布时间:2024-10-31 15:33 分享到:

“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是指形式主义在数字化背景下的新变种,它增加了基层行政人员和群众的无谓数字劳动,导致数字资源配置效率低下,成为加重基层负担的一个突出因素。2023年12月,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发布了《关于防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的若干意见》,要求加强对政务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政务公众账号和工作群组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大幅提升电子政务管理服务效能,健全完善常态化监管措施和长效工作机制。今年以来,各地结合实际情况,积极探索、主动作为,从制度建设、机制完善、流程优化、技术应用等方面下力气,“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整治取得了积极成效。从整治实践看到,江西、重庆等地以“数据”为抓手,通过推动政务数据高效共享和深化应用,为基层干部“指尖”松绑,不仅大大减少了重复填表报数交材料的压力,也显著提升了业务工作效率。可以说,加强数据共享、持续深化政务数据体系建设,是落实《关于防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的若干意见》精神的要求,更是推动实现基层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近期,中央网信办印发了《“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全国整治工作方案》,并召开了“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全国整治工作会议,围绕落实《关于防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的若干意见》,对规范政务应用程序管理、持续深化整治作出部署,明确提出要强化数据共享和集约建设,切实推动信息化赋能基层减负增效。

一、数据不共享是加重“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和基层负担的突出因素

数字化应用中的形式主义问题,如强制使用、过度留痕、多头填报、滥用排名等,重数量而忽视质量,重留痕而轻视结果,这些问题不仅耗费基层干部大量时间、精力,而且背离了发展电子政务的初衷,影响了数字化改革的实效。一些地方政务APP缺乏整合,导致工作内容重复,数据多头填报,浪费资源,降低工作效率。这些问题使基层干部超负荷运转,身心疲惫,滋生厌倦。基层干部将大量时间和精力用在打卡、刷分、留痕上,做了很多虚功,不求实效,对政府公信力造成不良影响。这些问题容易导致传统的慵、懒、散、漫等不良工作作风不自觉地由线下转到线上,破坏了基层的政治生态,是必须下决心解决的现实问题。

形式主义具有顽固性,要准确把握问题的深层矛盾和源头矛盾,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基层任务千头万绪,基层行政人员和群众对“上面千条线”中每条线的业务可能都要采集和提供数据。正是这种业务分散、部门分立的行政体系与数字化转型对整体性的要求之间的张力,加重了基层行政的数字负担。如果高频业务、复杂业务能够实现业务数据的有效共享与协同,就无需进行重复的采集、录入、填表报数等工作,数据“多源校核”能够代替工作人员机械性的核查、留痕事务。通过实时数据共享能够化解基层工作人员面对工作群繁多、下班后守着手机电脑的问题,通过集约化数据治理以及政务系统、平台、APP、公众号的整合,能够提高资源配置与使用效率。因此,深入推进数据共享与协同是化解基层负担问题的关键举措。

二、破除数据壁垒,实现数据共享还面临着诸多问题

目前,数据资源条块分割的现象在一定范围内依然较为普遍,数据标准不统一、供需不匹配、数据部门化的问题仍然存在,尚未有效解决“信息孤岛”“数据烟囱”问题。同时,数据供给的规模和质量都还不够,数据资源利用的渠道和方式还是不丰富、不便捷,数据“中看不中用”等情况依然存在,难以支撑政务数据的高效共享和开发利用,也难以为群众提供真正无边界、一站式的公共服务。

数据共享阻力大、顾虑多,制约不同部门和层级之间政务应用整合和数据共享有几点共性的问题。一是一些地区和部门大量业务信息仍在纸质载体上记录和传递,职能业务的数据化程度不够,支撑深度应用需求的高质量数据不够,“数据匮乏”的现象亟待扭转。二是政务部门为了在履行职能的过程中占据主动,倾向于自己采集收集数据,从而造成大量的数据重复采集,并导致数据来源不一、数据内容矛盾冲突等问题。三是不同部门个性化定制的数字平台在长期独立运行后再协同整合十分被动,增加了数据治理的难度。四是部门基于利益考量和规避责任风险,缺少责任意识和主动性共享开放自采数据,组织的分立和不同业务之间的衔接不畅进一步加剧了基层负担。

在政务数据共享方面,部分部门和地方尚未建立起高效运行的数据共享机制。数据具有易复制传播的特性,数据提供方会由于风险不可控因素产生顾虑,往往不愿或不敢将数据共享。数据使用方责任边界模糊,在利用数据过程中可能导致安全、保密等方面的问题。数据能否共享、如何共享等问题往往缺乏权威判定,有时一方说需要共享,另一方却说不能提供,仍存在部门之间点对点、一事一议沟通协调获取数据的现象,协调难度和沟通成本较高,供需对接长效机制需进一步固化。

三、集约化推进电子政务应用建设,以数据共享推进基层减负

各级电子政务建设务必要避免为了数字化而数字化的本末倒置行为,应紧紧围绕干部群众的业务工作和办事服务需求,以及使用习惯,加强政务应用程序的统筹管理,确保电子政务服务的供给质量。要坚持以用户为中心,注重功能聚合,聚焦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做好政务应用程序的顶层设计和架构,优化界面设计,统一办事入口、统一身份认证、统一服务事项。促进电子政务应用互联互通,及时去冗,避免重复建设和使用。充分发挥网信部门的统筹协调作用,建好用好统筹协调机制,做好电子政务和政务应用程序设计相关任务的分解、落实与统合应用,从而真正实现电子政务的统筹管理、整体设计、一体化推进。

提升电子政务应用与服务能力的基础是数据共享。要对政务数据进行编目和汇聚,对部分高频、高外溢性的数据进行集中存储,通过物理汇聚和逻辑共享的方式,方便实现多方共用。要加大数据共享交互力度,推进区域政务数据目录体系的建设与应用,指导各地方各部门进一步加强内部自建系统整合,畅通内部“微循环”;打通垂直系统,推进上级部门数据按需向基层“回流”。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现有数据资源体系的骨干平台设施,强化数据共享流通“干线”的承载能力,加强政务数据共享枢纽作用,提升对数据按需共享的支撑保障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强数据在层级之间的双向共享,既要充分发挥数字化智能化对宏观管理决策和省域市域整体治理的重要作用,又要确保数据赋能基层治理与服务提供的便捷性、实效性。

作者:孟庆国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来源:"网信中国”)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qB-r_3gptEEhSGx4ekf9J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