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互联网+海洋”带来的惊喜 不只是旅游和美食
发布时间:2017-08-28 17:34
分享到:
浙江是海洋大省、渔业大省,多项工作都走在全国前列,具有创新示范意义。近年来,浙江着力推进“海洋生态建设示范区”“渔业转型发展先行区”“平安渔业示范县”三大培育创建活动,引领海洋与渔业“十三五”转型发展。
创建目标
培育创建“海洋生态建设示范区”:
到2020年,浙江沿海各县(市、区)中将涌现出一批创建先进单位,建成10个以上省级和国家级海洋生态建设示范区,形成各具特色的海洋生态建设发展模式。
培育创建“渔业转型发展先行区”:
浙江从2016年开始,争取用五年时间,创建20个左右渔业转型发展先行区,促进绿色兴渔、创新强渔、协调惠渔、共享富渔、开放助渔。
培育创建平安渔业示范县:
浙江将以“一打三整治”专项行动为抓手,稳步推进渔船、渔港、渔民和基层渔船组织管理规范化、组织化、信息化“三化”建设;全面压实政府管理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和船东(船长)主体责任,实现渔船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渔民死亡人数逐年下降。
浙江各地涌现出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先进典型。下面这三个地方的创建培育工作就走在全省前列,快随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宁波象山县
象山县域由象山半岛656个岛礁组成,陆域面积1382平方公里,海域面积6618平方公里,海岸线长925公里,素有“东方不老岛、海山仙子国”和天然氧吧之美誉。
力争创建“象山样板”
自今年浙江实施“三战”(“幼鱼资源保护战”“伏休成果保卫战”“禁用渔具剿灭战”)以来,象山海洋与渔业局全面加强海上执法,共出动169航次,清理禁用网具1814顶,查扣违禁渔获物约12万公斤,查获违规作业渔船118艘,其中“三无”渔船55艘,依法立案150起,力争创建“一打三整治”工作“象山样板”。
还确定了294名伏休监管“定人联船”责任人,确保每艘渔船都能落实到位。建立“定人联船”微信群,实时分享渔船位置和照片。
技防新模式助力伏季休渔管理
象山县为全县渔船配备安装了渔船固定式定位仪,目前已安装2200余艘。渔船固定式定位仪由太阳能供电、GPS定位、移动无线网络传输组成,且不可拆卸,能有效遏制一证多船现象,确保渔船“应休尽休”。
舟山市普陀区
普陀区隶属浙江省舟山市,位于浙江省东北部,辖区总面积6728平方公里 ,其中陆域面积458.6平方公里(含潮间带69.77平方公里),内海海域面积6269.4平方公里。
渔船冷冻设备再升级
普陀将制冷排管内的制冷媒质改为不冻液,冷冻温度在-25℃左右,且不使用氟利昂,极大地减少了环境污染。另外,此设备操作方便、起冻点温度低,使得冰冻渔获物品质较好。目前普陀已在5艘渔船安装此设备。
力争打造“智慧海洋渔业”
今年,普陀已更新AIS防碰撞设备286套、安装北斗固定式船舶示位仪612套、推广通信海上互联网设备408套等。目前,全区渔船防碰撞系统终端开机率接近100%,卫星信息服务系统终端开机率达到95%以上。
开展休闲渔业基地建设
充分利用渔场、渔村、渔船资源,突出“海岛文化、渔村休闲、渔船特色”三大主题,建设一批休闲渔业精品(示范)基地、海钓基地、渔家乐和渔民民宿,推进渔业与旅游、教育、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特色渔村,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湖州市吴兴区
吴兴区现有渔业村4个,2016年渔业人均收入24388元,渔业产值占全区农业总产值的31.9%,是吴兴区农业的主导产业之一。
水产养殖区域特色突出
吴兴区水产养殖快速发展,改变了“四大家鱼”为主的养殖模式,基本形成了以淡水名特优鱼类、龟鳖、虾蟹为特色的养殖模式,中华鳖、翘嘴红鲌、黄颡鱼、鳜鱼等为主导品种的名特水产养殖发展迅速,特种水产养殖面积达到8.2万亩,占70%以上。
推进生态化鱼塘改造
近十年来,吴兴区积极推进生态化鱼塘改造和标准鱼塘建设,累计改造鱼塘4.5万亩;生态养殖模式、生态养殖技术、养殖尾水处理技术的覆盖到位率近90%。
稻鱼共生、水旱轮作模式不断示范推广,底增氧、循环水养殖、工厂化养殖等设施化养殖技术加快应用,全区设施化渔业水平显著提高。
科技支撑能力不断提高
探索建立“专家团队+基层渔技队伍+经营主体”的“1+1+N”渔技推广产业联盟,柔性引进高等院所专家3名,组建龟鳖、太湖蟹和特色鱼类技术产业联盟3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