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络媒体新春走转改: 网眼聚焦时代气象 真情采撷基层梦想
发布时间:2018-02-11 17:22
分享到:
潮起新时代,奔腾新梦想。当走基层的接地气、新媒体的鲜活度与新春万花筒乍一相遇,碰撞出的是最原汁原味的新春年味大餐。
2月6日-2月8日,在省委网信办指导下,杭州市网信办组织属地主流网媒开展杭州网络媒体新春走基层活动,奔赴基层一线、寻常巷陌、百姓人家,见证时代勃发气象,记录人间温情故事,采撷基层最美梦想,激荡新春浓郁年味。
温暖回家路:
萧山国际机场连续9年护送无陪儿童
春节临近,年味渐浓,不少旅客带上了礼物和行囊,踏上了回家路。那么在忙碌的杭州萧山国际机场,又能遇到怎样的归乡故事呢?这一次故事主角是一群独自返乡的“小旅客”,最小的才5岁。
2月6日下午,记者走进了杭州机场T3航站楼,熙熙攘攘的大厅里,返乡的旅客们忙于值机、托运、安检。不过在出发大厅值机F岛的却有一个安静的小角落,一群小朋友围着桌子认真地写字画画,角落的上方写着“无成人陪伴儿童接待站”。
7岁的小秦越在杭州读一年级,却已经是第三次独自乘坐飞机回老家咸阳,说起要独自回家她一点也不害怕,“爸爸妈妈没时间送我回老家。我喜欢坐飞机,这里的哥哥姐姐都很好,陪我画画、带我上飞机。”
接待站就设在办理登机手续的柜台边上,离安检通道很近,小秦越妈妈给孩子办理完乘机手续后,就可以和地勤工作人员交接。像小秦越一样,无陪儿童身前都会挂着一个信息袋,放置信息卡、身份证、机票等物品,方便通行与识别。
据悉,杭州机场自2009年起设立了无人陪伴儿童接待站,为年满五周岁(含五周岁)至十二周岁的无成人陪伴的、单独乘机的儿童提供帮助。接待站一般在寒暑假开放,开放20天左右。有需求的家长可以在无陪旅客值机柜台办理手续。春运客流高峰期,日均接待100名儿童。
杭州机场地勤公司旅客服务部队长黄晨慧介绍说,工作人员从候机、安检、登机、机上照看、到陪送下机、送到接机人手中,全程陪伴“无缝对接”。如果遇到航班延误,工作人员会带小朋友到贵宾室休息,安抚情绪;如果航班取消,则会立即通知家人接回。
“虽然过年没办法陪在自己孩子身边,但能够护送这么多孩子回家,我们作为临时‘家长’也觉得开心。”黄晨慧说,希望每一位小朋友都能在杭州机场有一次愉快的旅途。目前,无陪儿童接待站接待的多数是儿童,无陪老人数量相对较少,但是要年满60周岁且独自乘机的老年人,工作人员也同样会全程陪护。
时代新气象:
“最多跑一次”跑出“回家”速度
2月8日,离春节还有短短一周,作为“最多跑一次”改革的主阵地,杭州市民之家的各个办事窗口依旧排了不少市民,不过市民们没一会就会更换一拨,各类自助一体机、高效的办事流程以及温馨的咨询导引,让办事速度越来越快。
当天,李菲和丈夫来市民之家办房本,因为相关手续需要爸爸签字,三个人就一起来了,特别的是,他们还拖了两大包的行李。“办事很快的,最多一个小时,办完我们就送老爸去车站回家。”李菲说自己的爸爸今天要回家过年,因为知道办事比较快,就带着行李来,办完就可以顺道去车站送爸爸回家。等过几天他们夫妻俩工作忙完放假,再赶回家去团圆。
李菲表示,办事便利她是切身感受到的,拿市民卡来说,只要一张身份证就能立马办理,邮寄回家,另外,她觉得服务也越来越温馨体贴,“现在只要说出办事事项,工作人员就会完整说出一整套办事流程,一清二楚,办事效率也很高。
据了解,目前,全市“最多跑一次”事项共计9593项,市本级771项,实现比例达97.10%,基本达到全覆盖。累计归集59个部门231.53亿条数据,完成362项数据接口开发,53项个人办事事项接入政务服务APP,极大地促进了数据资源的应用。同时,建成市、县(区、市)两级“一窗受理”信息平台,还实现咨询投诉“一号通”。
全市44家涉及个人办事单位共梳理事项598项,第一批仅需凭“身份证”即可办理事项203项、精简办事材料233件。此外,还推进统一公共支付平台建设,打造“移动支付之城”,目前快捷支付已扩大至三大类21项政务缴费项目。
接下来,“最多跑一次”改革工作还将在标准化体系建设、“一窗受理、集成服务”、“互联网+政务服务”以及重点领域改革、事中事后监管体系等方面继续推进。
梦想在身边:
安置房小区里的幸福生活
2017年,拱墅区彻底告别城中村。村民们离开破败的农居点,搬进了高品质的安置房,他们的生活也在发生变化。
57岁的钱爱贞在2015年的时候搬到了善贤人家,每天早上九点,她都会准时来善贤书院报到,在这里写书法成了钱阿姨的爱好。“每天写两个小时,如果上午要买菜,我就下午来写!”钱阿姨乐呵呵地说,社区书院还开设了国学课,自己也会来学,“小时候没有机会读书,现在有那么好的条件,我要多学一点,学好了还能教我的孙女。”
周边生活的变化,让善贤社区第三支部书记赵碧璐很是感慨,“以前我们都是善贤村,村里脏乱差,地方又小。现在小区干净了,环境好了,设施也齐全。”赵碧璐还希望,以后社区可以开设更多课程,练练唱歌,学习如何使用微信,让生活更有乐趣。
善贤人家的展陈馆内,记录着善贤村的历史变迁,这座韵味十足的小房子,原来正是善贤坝的遗址。2015年,借城中村改造之机,善贤坝修缮一新,作为善贤标志性建筑,同时,社区注入新的元素使之成为居民艺术馆。
这种对历史的保留和对乡愁的眷恋,在拱墅城中村改造中随处可见。
拱墅区城建中心前期部部长严晨正在忙着祥符历史街区的规划论证,已经有470多年历史的祥符桥在城中村改造中被保留下来,未来,这里将打造祥符历史街区——按照“保护性开发,传承历史文化”的理念进行开发,保护好“一桥五房”,让祥符桥、两户清末的民居、粮仓、茧房和公社得以保留原有的样貌。
计划4年以后,祥符历史街区将完成开发建设——作为祥符最早的商贸集聚地,原来的住户再回到这里,可以找到当年的记忆;面点、烧饼油条店、肉铺茶馆等一些业态也会适当恢复;为了贴近祥符整体的气质风貌,街区还将引进生活厨房、手工作坊等,让更多市民参与进来。
文化暖人心:
家门口的年俗文化节寻觅“老底子”年味
搡年糕,看马灯表演,游千年古镇,买地道年货.....这样的老底子“年味儿”哪里寻?2月6日,杭州网络媒体一行走进了萧山区河上镇年俗文化节,深入体验当地民俗活动。
驱车40公里来到河上镇,如今的河上古镇仍保留着小桥流水人家的古风古韵,小青瓦,木梁雕花,勾檐斗角……只是,这个青砖黛瓦的千年古镇今日换上了新装,家家户户都挂上了大红灯笼,喜庆的音乐不绝于耳,每个人手上都拿着一副春联,这里的每一个元素仿佛都在告诉你,我们要过年啦!
老街中间一片空地上,红色的帐篷一字排开,里面琳琅满目的摆满了各种特色年货,有腊味、有年糕、有蒸馍花,来往的游客无不是空手而来,满载而归。做“糖人”的老手艺者们,在嘈杂声中,依旧能制作出各种栩栩如生的“糖画”,小朋友们左手棉花糖,右手举着糖人,舔上一口,甜极了!
河上镇社会事务办主任李金儿说,“年糕节”年年都有,“年俗文化节”还是第一次,“这一次活动规模更大,分为主会场和分会场,为期4天,通过这个年俗文化节,希望把河上镇的传统文化和老底子年味挖掘出来,让老百姓回味传统的年味儿”。
为期3天的杭州网络媒体新春走基层活动落下帷幕,但网媒记者还奔波在路上,走基层的情怀依旧念念不忘。用心倾听百姓呼声、用镜头捕捉暖心时刻、用笔尖记录时代征程,我们任重道远、矢志前行。
(来源:杭州市网信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