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查询 登录 | 注册
  1. 首页
  2. 资讯要闻
  3. 为失控的打赏戴上“紧箍”

为失控的打赏戴上“紧箍”

发布时间:2025-11-03 09:59 分享到:

近日,中央网信办启动为期两个月的“清朗·整治网络直播打赏乱象”专项行动,剑指低俗团播引诱打赏、虚假人设诱骗打赏、诱导未成年人打赏和刺激用户非理性打赏等四大突出问题。这一记“重拳”,为野蛮生长的直播打赏行业敲响警钟:是时候为这场失控的“金钱狂欢”戴上法治与责任的“紧箍咒”了。

作为网络时代的一种消费行为,打赏本应是观众对优质内容的真诚回馈,却在“流量至上”的扭曲逻辑下,异化为一场场精心设计的情感操控与财富收割。河南六旬老人8天打赏6万元,卡里只剩33元;河北六年级女孩5个月打赏14万元……这些触目惊心的案例背后,是无数家庭的泪水与破碎。

乱象丛生,根子在“利”字当头。一些主播为博打赏,不惜裸露身体、模拟性暗示动作,搞“跪爬”“嘶喊”等恶俗表演;有的虚构“贫困户”“海归精英”人设,编造“家庭不幸”“支援国家项目”等谎言,骗取同情与金钱;更有甚者利用AI技术伪造内容,诱导老年人陷入“情感诈骗”陷阱。而未成年人则在“交友”“收徒”等话术诱导下,盗用家长信息大额打赏,心智尚未成型,却被卷入金钱的漩涡。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些乱象正在悄然扭曲社会价值观。直播间里,“榜一大哥”被捧为“英雄”,挥金如土成为身份象征;主播为讨好打赏者,立场反复横跳,舆论场被撕裂;青少年沉迷“火箭”“跑车”的虚拟荣耀,误将流量等同于成功。长此以往,不仅个体被“割韭菜”,整个社会的认知逻辑与价值判断也在被侵蚀,这比金钱损失影响更深、危害更大。

乱象背后,是平台、机构与主播的共谋。MCN机构包装虚假剧情,教唆诱导;主播抛弃职业操守,追逐“快钱”;而平台为流量变现,对违规内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通过算法推荐放大低俗内容,形成“越猎奇越赚钱”的恶性循环。监管滞后、责任缺位、道德失守,共同纵容了这场失控。

整治,必须动真格。此次专项行动聚焦四大问题,正是切中要害。短期整治之外,更需构建长效机制。法律执行要严,对虚假宣传、诈骗式打赏等行为依法追责,提高违法成本;监管机制要细,推行主播分级分类管理,设定准入门槛,规范付费模型与内容导向;平台责任要实,严格落实内容审核、打赏限额、身份验证等机制,对违规账号及时限流、封禁;技术手段要新,运用大数据识别异常打赏行为,建立风险预警系统,为用户提供便捷投诉与退款通道。

尤其在未成年人保护上,必须筑牢“防火墙”。强化实名认证与人脸识别,限制未成年人打赏权限,对诱导未成年人打赏的行为从严惩处。同时,加强家庭与学校教育,提升青少年的媒介素养与理性消费意识。

直播不是法外之地,打赏更非无度狂欢。一个健康的网络生态,不应建立在对人性弱点的无限放大之上。唯有监管利剑高悬、平台守土尽责、主播心存敬畏、用户理性参与,才能让直播回归内容本身,让打赏成为真正的赞美,而非被算计的“智商税”。

(来源:“网信浙江”微信公众号)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XZzLfi1BIxmk9VJnJURKPw)